1200多年前,大材小用的诗仙李白同他的两位朋友——岑夫子、丹丘生一同豪饮后,写下了《将进酒》。千百年来,斯人早已逝去,诗作的诞生地址却一直无所适从。
近年来,叶县文明局原局长李元芝用很多的史料和信物遗址告知世人:《将进酒》作于叶县石门山!
石门山在哪里?叶县唐代县城——今叶邑镇西偏北35公里处,古又称西唐山、老青山,属伏牛山脉,其南接孤石滩水库,东邻山沟一河,由河上溯,两岸陡岩绝壁中心豁然分隔,状如石门,故称石门山。
关于石门山,叶县县志中有记载:“……四山环抱似城郭。溪畔垂柳成荫,山边果木成林。春则叶绿花红,夏则桃杏累累,清秋柿红栗肥,严冬松柏荻青。更有山楂遍山,丹桂满原……”
李元芝还有一个身份,我国楚文明研讨会会员,他在担任叶县文明局局长期间,查阅120多部李白研讨作品(李白研讨作品问世有140余部)。
李元芝和记者说,叶县位处交通要道,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但石门山却与烽火阻隔。正是其共同的地理位置和清幽的环境招引了高隐名士在此隐居、流连,“石门山本来有两座相峙的山峰,构成一道共同的‘月亮门’现象,似乎在迎候质量高尚的名人雅士拜访,称为‘石门嘉遁’现象。只惋惜,1958年修石门水库将东面山峰损坏,这一现象不复存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全国有好几个石门山,唯一我叶县石门山别有一番仙气。”年已花甲的李元芝引证刘禹锡的《陋室铭》来点评石门山。这个“仙”指的便是“诗仙”李白。
李白曾在石门山盘桓逗留。日本神户大学教授笕久美子的《李白年谱》,曾为我国李白研讨会首任会长詹瑛先生所称道。其间记载:天宝十年(公元751年),李白51岁,春在任城,秋滞留在高凤(后汉山人)石门山(又叫西唐山,在今叶县西南)元丹丘居处。
李白诗作中也有多篇提及石门山。李元芝查阅发现李白说到叶县和石门山的诗作多达20多首,其间《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这首诗,对叶县石门山如此描绘:“……苍崖渺难涉,白日忽欲晚。未穷三四山,已历千万转。寂寂闻猿愁,行行见云收。高松来好月,空谷宜清秋。溪深古雪在,石断寒泉水。峰峦秀中天,登眺不行尽……”
石门山脚下有一村,名叫瓦房庄村。车停稳当后,记者仔细心细地调查了此村。村庄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派农耕文明现象。村北头有棵巨大的柞树,错综复杂。据乡民讲,它已有千年前史。相去不远的两户农家门前,一棵粗大健壮的皂荚树虬枝参天。叶县人民政府为其制造的树牌上记载着,其树龄在500年以上,为国家一级古树。
据李元芝介绍,这条河名叫漂麦河,溯源于石门山,向南流经7公里,通过瓦房庄村,在任庄自然村注入澧河。
漂麦河的由来与李白诗作中屡次提及的高凤有关,而高凤的业绩在《后汉书·逸民传》中有清晰记载。高凤,字文通,本籍南阳,回绝出仕后在叶县石门山读书办学隐居多年。一个晴朗的夏天,高凤的妻子把麦子晒在麦场上,让他坐在场边的房中看摊晒的麦子,并给他一根竹竿用以驱逐鸡鸭。谁料近午时分,大雨倾盆,麦子全都随雨水冲入石门河中漂走了。而高凤这时却还在房中,一手拿着竹竿,一手拿着书册,摇头摆尾地读书。乡亲们为表扬高凤的读书精力,就把石门河改名叫漂麦河,还由此衍生出“高凤笃学”的典故。
“元丹丘跟李白年纪相仿,终身相交二三十年,早在20岁左右就开端了往来。”李元芝说,学界在研讨李白很多史料和诗作后共同以为,李白大约在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前后离家,此刻元丹丘现已浪迹天涯。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今后,元丹丘隐居嵩山,曾约请李白前往。之后,约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李白曾去嵩山。后来,元丹丘又游历过山东东蒙和陕西华山。大约于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元丹丘时刻短隐居于长安东南的子午谷,接着就隐居今叶县石门山。这以后,李白屡次前往元丹丘石门隐居处。
同为山人,元丹丘不像高凤那样有切当的前史记载,加之其行踪不定,如同仅仅一个活在李白诗歌里的人物形象。直到一块残碑的呈现,线月,一个偶尔的时机,时任叶县广电局局长的李元芝在瓦房庄村发现了元丹丘的记事碑。其时,此碑正被一家农户用来垒墙,所幸被李元芝及时有效地发现并阻拦,现存于该村一闫姓农户家中。一同在该村被发现的还有高凤的记事碑。
1月21日上午,记者敲开了闫家的门,女主人热心开门,元丹丘碑就在院内墙角处。
此碑为大青石原料,残缺严峻,仅存“唐元丹”三字和“邱”的半个字以及“太白集载闻丹邱”笔迹,并未找到立碑日期。“这是元丹丘在叶县石门山隐居的有力依据。惋惜……”李元芝心痛地说,起先发现此碑时,碑还较完好,他抄下了碑铭,但其时苦于没有经费,未将此碑保护好。
在另一户闫家,记者又看到了高凤的记事碑,但无碑头,大青石原料,碑面仅存“汉高文通隐”刻字,碑宽0.7米,高约1.5米,下部残缺。碑铭上显现立碑日期为“同治七年戊辰秋八月辛酉二十有七日”。
李元芝说,这两块1958年修石门水库时被抛弃的记事碑,更佐证了李白、元丹丘、高凤与叶县石门山的根由。
千古名篇由此传自古以来,饭局必有三人以上参加方可称为“局”,《将进酒》中的这场饭局就呈现了三个人物:李白、岑夫子、丹丘生。那么,岑夫子是何人?
现在,学界对《将进酒》写作时刻和地址的研讨定论按时刻区别,大致有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或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天宝初期或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和天宝十年左右这三种定见;而按地域大致可分为元丹丘在嵩阳的隐居处、在梁宋东鲁一带、在安陆和叶县石门山四个地址。
在了解了元丹丘和岑勋的基本情况、细心研读过李白的有关诗文后,李元芝在一首诗中找到了“《将进酒》作于叶县石门山”的有力依据。
在《李太白全集》中,有关李白、岑勋和元丹丘在一同喝酒的诗作共有两首,公认是一同所作。除《将进酒》外,还有一首题为《酬岑勋相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诏》的诗。
李白在诗中不光叙说了自己对岑勋写信并驱车相邀的感谢之情,并且还在信中留下了很多的可拿来研讨他和岑勋及元丹丘往来的信息。从“黄鹤东南来,寄书写心声”诗句,能确认岑勋的动身地址南阳在东南方向,李白、元丹丘隐居的当地应该在西北方向。
李元芝说,“嵩阳”和“梁宋”与南阳均呈东北、西南向,“安陆”和南阳则呈东南、西北向。假如李白要在这几个当地写《将进酒》和《酬岑勋相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诏》这两首诗,不光地理位置彼此对立,并且按其时的交通条件,三地离南阳都有300公里以上的旅程,要自备车辆前往约请客人也很困难。因而,从逻辑上说,李白的上述两首诗只能作于叶县石门山。
此刻,再依据学界观念做多元化的剖析整理,李元芝勾勒出了这场“千古饭局”的由来:元丹丘大约于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前往叶县石门山隐居,大约于天宝十年前后,李白也来这儿隐居过一段时刻。岑勋专门驾车约请李白去南阳,在叶县石门山一带,李白和元丹丘一同与之共饮,写下了《将进酒》这首闻名诗歌。
2015年5月,李白故乡四川江油在北京安排“重走诗仙路”座谈会,受邀的李元芝在会上证明李白《将进酒》诗作于叶县,他有理有据的证明,引起了四川江油“重走诗仙路”安排者的重视,也得到了现场专家们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