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木展示
灌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苗木展示 > 灌木

日期: 2025-11-05 02:40:26 来源:灌木
产品介绍

  桂花(Osmanthus fragrans)是中国传统名花,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和文化,有“独占三秋压众芳”“自是花中第一流”等美誉,深受人们喜爱。在过去的几十年,桂花一产快速地发展,苗圃存量大,不一样的规格苗木多,在园林绿化、美化、香化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24年,我国桂花产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力,桂花种植培养面积约125万亩;育种繁育进程加快,品种由传统的几十个发展到200多个;综合产值突破18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2%。桂花产业在由传统单一生产向全产业链开发转型、由数量扩张向高水平发展转型的进程中取得了长足发展。

  种质创新2024年,我国持续强化桂花种质资源库建设,构建多元化保存体系。湖北咸宁建成覆盖110个品种的资源库。河南开元园林创建“潢川金桂园”,收集品种148个,建设种质资源保存圃和科普基地。此外,桂林园林植物园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桂花林木种质资源库已培植繁育71个品种,园内桂花总数达10万余株,尤其在银桂品种收集与培育上优势显著。

  我国多地加强古桂资源普查与系统性保护。目前全国百年以上的古桂花树有2804株,湖北咸宁就有2552株,占91%,为全国古桂花树最多的地方。咸安区桂花镇内保存有一棵“桂花王”,树高29米,树冠占地154平方米,树龄800余年,目前仍枝繁叶茂,可年产鲜花150余千克。广西桂林对树龄超100年的古桂建立“一树一档”,记录树龄、生长状况、品种特性等信息,通过搭建支撑架、病虫害绿色防控、土壤改良等措施,保障古桂健康生长。浙江杭州在满陇桂雨景区划定古桂保护专区,结合景区文旅开发,推出“古桂认养”“古桂文化研学”等活动,既提升游客文化体验,又为古桂保护筹集资金。同时,科研机构对古桂基因资源开展深度挖掘,提取古桂中抗逆性强、香气独特的基因片段,为新品种选育提供优质基因来源,推动古桂资源从生态文化保护向产业创新转化。

  2024年有8个桂花新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湖南省植物园与株洲云田彩桂合作选育的‘炫金’,浙江农林大学培育的‘虹彩香’等5个品种,以及宁波奉化天竺园艺与杭州沃尔德联合开发的‘斑斓’‘绚丽’,均通过特异性状改良拓展了应用场景。

  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在桂花产业基础研究领域,国家林业草原桂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华中农业大学,依托2019年桂花高质量基因组及120个品种重测序数据,于2022年启动多组学生物信息数据库建设,相关成果在2024年发表于《Horticultural Plant Journal》,为分子育种提供精准数据支撑。目前,该数据平台已对外开放。浙江大学陆柏益团队系统研究桂花中的关键活性物质,挖掘毛蕊花糖苷、黄酮类等成分的抗氧化、美白、神经保护等生物活性。基于AI结合的多目标优化技术提升了桂花提取物的营养与感官品质。团队通过与化妆品品牌花西子合作,通过纳米脂质体、类脂纳米囊等技术,实现活性成分高效递送,开发出桂花抗衰精华液,年销售额超8000万元。

  2024年全国发表桂花主题SCI论文40篇,授权发明专利15项,建立湖北省区域标准1项、咸宁市团体标准2项,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转化的标准体系,为产业规范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深加工关键技术突破在桂花深加工领域,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突破关键工艺瓶颈,为产业高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如武汉金桂生物有限公司运用低温负压强冷回流蒸馏法提取桂花小分子挥发性功能效果成分(桂花精油),得率较传统工艺提升40%。同时对残渣进行生物发酵制取生物酶,作为洗护产品原料,实现“变废为宝”。湖北本草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引进微波真空干燥设备,将鲜花干燥时间从12小时缩短至2.5小时,芳香物质留存率提高28%,干花年供应量达150吨。溧阳市天目湖新概念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主导编制了江苏省区域标准《桂花红茶加工作业规程》,依托桂花红茶加工技术,相继开发出桂花红茶冷泡茶、桂花红茶冰激凌、桂花红茶曲奇、桂花红茶卷等茶食品和茶饮品,深受年轻人喜爱。

  机械化提升生产效率在生产环节,咸宁江南桂谷桂花种植基地依托智能滴灌系统与自动施肥机,实现水肥精准调控,每亩节水30%、节肥25%,搭配无人机巡检,不仅节省60%的人力成本,更将田间监测效率提升80%以上,为桂花生长全程提供精准化、高效化保障。在采收环节,广西桂林荔浦桂花基地引入徐州扬丰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便携式振动采摘机,实现机械化采收。相较传统采收,人均日采花效率提升10倍多,花枝损伤率降至5%以下。在加工环节,四川香之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引入低温负压蒸馏生产线,从鲜花预处理到精油萃取实现全流程自动化,年加工鲜桂花500吨,生产效率提升60%。残渣通过生物发酵设备转化为有机肥料,形成“种植—加工—循环”闭环。

  智能化精准栽培及加工智能化、标准化保护地栽培技术的推广,使桂花产量与品质在环境变化中保持稳定,为规模化种植提供技术保障。湖北八月花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率先研发融合风选、筛选与光电色选的智能分拣系统,依比重、大小和颜色精准除杂,效率较人工提升100倍。目前,全国首台AI精选设备,通过智能识别实现98%以上去杂率,大幅度的提高原料纯度。其首创的腌制桂花智能清洗除杂设备获国家专利并备案,降低劳动强度的同时,生产效率提升5倍以上。

  新兴产区崛起助推产业规模化发展云南昆明、重庆北碚、贵州遵义、河南潢川、安徽六安、福建龙岩等新兴产区近年来发展迅猛,栽培面积均超5万亩。各产区依托自身优势,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一同推动整体产能持续稳定增长。

  河南潢川以‘潢川金桂’为核心,桂花种植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全县种植培养面积超10万亩,年产鲜花逾千吨。‘潢川金桂’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已成为潢川县桂花产业的金字招牌。云南昆明依托气候优势,培育的四季桂年开花3~4次,鲜桂花年产量达2000吨,主要供应本地及四川的食品加工公司。安徽肥西县大力推动桂花种植向标准化、规模化、精品化转型,形成“基地+农户”的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目前,肥西县小叶金桂种植培养面积达4.9万亩,约490万株,年销售量近10万株,约占全国市场占有率的1/5,年销售额可达3200余万元,成为新兴的桂花重要产区。

  从业者信心提振推动产业持续发展从业者对产业前景预期持续向好,2024年新增创业主体同比增长35%。82%的从业者计划未来3年扩大投入,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小农户融入现代产业体系的模式成效显著,为桂花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重庆巫溪三宝村桂花产业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村民阮银芳早年从云南引种金桂成功后,联合200余名村民成立合作社,注册“池峰金桂”商标。如今当地的“桂花产业联合体”由多家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牵头,带动3000余户农户发展。联合体统一提供优质种苗,邀请技术人员开展土壤改良、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培训和技术指导。销售端依托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成熟网络,线上线下联动,保障产品销路。在联合体助力下,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共享产业红利。

  良种化应用在桂花产业转型发展的当下,良种化革新已成为关键力量。湖南省林业科学院研究项目《桂花优良品种‘珍珠彩桂’选育及高效繁殖技术》分别在湖南长沙、郴州,江苏常州,河南汝南,四川崇州,广西宜州等县市示范推广‘珍珠彩桂’4520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近5年,大花金桂、小叶丹桂、日香桂、四季桂等分别获批江苏省良种认定。咸宁市海泉农业生态园栽培‘嫦娥’‘吴刚’‘咸安红’‘玉兔’‘月影’等新品种1300株,种植培养面积占桂花种植基地的60%以上,有力推动了当地桂花产业高质量、多元化发展。

  标准化栽培目前市场对高品质桂花原料的需求正在倒逼生产端变革。湖北咸宁建立“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由湖北香谷生态园有限公司牵头,制定从品种优选到田间管理的全链条标准。优选采花专用品种‘柳叶金桂’,集成扦插育苗技术,推行水肥一体化管理。每亩安装智能滴灌设备,节水30%以上;实施地膜覆盖抑草,并开展“上层桂花+下层蔬菜”的林下复合种植,亩均综合收益提升至8000元。成都桂花新品种‘黑武士’以其独特的深暗色泽与浓郁花香脱颖而出,深受园林景观项目青睐。丹桂‘早红冲天柱’‘早红擎天柱’经过标准化培育,树形挺拔、花期较早且稳定,已在城市主干道、大型公园中规模应用,不仅美化环境,还推动了成都桂花良种化的进程。

  园艺化发展各地依托地域特色推动苗木产业从传统“绿化”向多元“美化”升级。浙江杭州培育独干精品苗木,山东深耕盆景艺术创作,广东与湖南聚焦盆花规模化培育,四川成都开发艺术造型苗木,通过差异化定位精准满足景观工程、家庭园艺、艺术陈设等不同市场对桂花园艺产品的需求。青州鑫都市花卉盆景有限公司负责人马平多年深耕桂花盆景艺术创作,培育的“曲干式”“悬崖式”“古桩嫁接”盆景在花卉博览会上多次获奖。

  传统产品迭代传统桂花制品通过工艺革新与消费需求适配实现升级。咖啡连锁品牌星巴克在2025年8月首发含有咸宁金桂的饮品后,将在全国近千个县级及以上城市的7000多家门店同步销售。桂花饮品不仅添加了真实的金桂入味,而且顶部还精心点缀花朵,确保消费者闻得到、看得到、尝得到。咸宁桂花借力饮品拓展市场不是孤例。源于武汉的“爷爷不泡茶”在咸宁打造了自有桂花产业园,2024年卖出740多万杯“咸宁桂花”奶茶,桂花采购量达97吨。

  高值产品涌现高的附加价值桂花产品体系持续扩容,形成功能化、精细化发展路径。国家林业草原桂花工程中心率先提取出纯度98%以上的桂花黄酮提取物、桂花果皮黑色素、毛蕊花糖苷、桂花种子油、桂花叶提取物、桂花根提取物等原料,应用于抗衰护肤品与功能性保健品。纳米技术赋能下,微胶囊制剂使桂花精油留香时长延长至传统产品的3倍,大范围的使用在香薰、纺织助剂。在生物医药方向,桂花多酚类成分的靶向递送系统研发使相关抗肿瘤活性成分筛选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

  加工工艺创新工艺创新成为推动桂花产业提质增效的核心动力。华彬力美科技(湖北)有限公司创新性地引入了国际前沿柱式真空冷凝干燥技术和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技术,制备的桂花细胞液、桂花头香单离香料、桂花精油等样品首次亮相2024亚洲精油大会暨亚洲香料大会,便获得了来自亚太地区13家香料协会代表的关注及认可,获得“清澈芬芳、桂香浓郁”的高度评价。

  在服务及应用端,三产融合正以强劲态势重塑桂花产业格局。广西桂林桂花公社通过万亩花海种植与古风休憩设施结合,打造“闻香打卡、手工制香、桂品购物”的文旅闭环,2024年接待游客百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1.2亿元。江苏溧阳芳芝林生态园以“江南桂花第一园”为品牌,种植培养面积达3500余亩,花期推出“桂花采摘体验”“桂花糕点DIY”等活动,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收入增长40%,与周边村合计8000亩种植基地形成“赏花—消费—研学”的乡村旅游产业链。湖北咸宁依托“香城泉都”城市名片,举办桂花文化旅游节,联动温泉资源推出“赏桂+温泉”套餐,年吸引游客超80万人次,带动桂花深加工产品销售额增长35%。

  在三产融合的过程中,科研院校以创新链为技术引擎,开展桂花品种改良、精油萃取等核心技术攻关,将超临界CO2萃取、低温负压蒸馏等成果转化为生产的基本工艺,夯实产业技术基础。在产业链层面,“种植—加工—终端”形成闭环,上游标准化种植基地保障原料品质,中游精深加工开发精油、多糖等系列新产品,下游布局B端原料供应与C端品牌零售。市场链通过消费数据反推产品研制,形成“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市场响应”的良性循环,推动桂花产业从单一种植向三产融合转型。

  在桂花品牌的形成过程中,园区化是一个亮点。通过建设综合性园区,推动桂花产业与体验、养老等产业融合,如开发养生温泉等主题产品,建设养老社区,延长产业链,推动桂花产业多元化转型升级。湖北咸宁“桂花仙子评选”、广西桂林“桂花公社”、浙江杭州“满陇赏桂”等活动形成了地域品牌,提升了桂花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桂花一、二、三产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发展不平衡,仍面临一些问题。一是苗木品质改良。传统苗木基地存在栽植过密、产量低、品种混杂、园艺化程度低、不适合机械化操作等改造难题,制约了桂花产业的逐步发展。二是生长环境制约。开花前常遇高温干旱,花期又多阴雨天气,恶劣天气对桂花生长和产出影响大,导致桂花产量和品质不稳定。三是鲜花利用短板。鲜花利用率低,多数桂花相关这类的产品依赖人工合成香精,天然鲜花利用不足,未能充分的发挥桂花的天然优势。四是产品研制瓶颈。产品功能性不明确,功能性产品研究开发力度欠缺,市场针对性产品少,不足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五是关键技术瓶颈。在采收、精油提取、机械化、智能化等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尚且还没有取得有效突破,影响了桂花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加快桂花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鲜花基地改造。采用矮化、截干、嫁接技术培育适用于机械化、园艺化的桂花品种,降低采摘成本。同时,优化基地布局,实现差异化种植,并完善灌溉、排水等基础设施。二是智能栽培。开展智能化、标准化保护地栽培技术探讨研究,引入物联网等技术监测、调控桂花生长环境;建立智能灌溉系统,推广遮阴、避雨设施,精准应对环境变化,稳定桂花产量与品质。三是设备开发。联合多方研发桂花全流程机械化设备,包括采摘机器人、除杂装置、专用运送包装,以及新型提取加工设施,减少损耗,提升加工效率与产品质量。四是全株利用。联合科研力量研究桂花根、叶、花、果的药用及功能价值,挖掘抗氧化等潜力,实现全株高值化利用,提高产业附加值。五是产品研究开发。结合市场需求开发功能性食品,同时与科研机构合作改进工艺,推出创意、高端食品,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六是市场拓展。调研北方市场需求,开发特色产品;借助国际合作与展会开拓海外市场;把握节日商机促销,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模式推广盆栽等园艺产品,扩大销售范围与知名度。七是康养结合。推动桂花产业与体验、养老等产业融合,打造综合性园区,延长产业链,推动桂花产业多元化转型升级。(作者单位为:湖北科技学院国家林业草原桂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花卉协会桂花分会,华中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