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木展示
苗木展示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苗木展示

日期: 2024-08-11 21:25:22 来源:苗木展示
产品介绍

  8月初,柞水县金米村的露天木耳地里已经码放好了秋木耳的菌包,远处的木耳大棚里还空着,要等天气凉快一些再上菌包。

  8月6日上午,柞水县网红直播孵化基地,主播正在直播销售特色土月饼和木耳。

  8月4日,柞水县金盆村,还有部分春季木耳的菌包挂在大棚里,菌包上仍有新鲜木耳长出来。

  深入发展木耳产业,研发新品种和深加工产品,发展直播带货,让村民收入稳定,让脱贫能够持之以恒

  在路边,一垄一垄的,几万个木耳菌包被码放在铺着纱布的土地上,整齐划一。走近看,菌包上一列列的孔洞上已经有深褐色的木耳冒了出来。

  这是夏末八月的陕西柞水县金米村,热浪刚刚从这个地处秦岭腹地的村庄退却,村民们慢慢的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起秋季木耳的种植工作。

  由于地处山脉、耕地稀少、交通闭塞,柞水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2014年初贫困发生率为44.04%。经过一番摸索与实践,今年2月27日,柞水县宣布脱贫“摘帽”。

  然而,“摘帽”后如何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又成了当地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柞水县选择了深入发展木耳种植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并且风险相比来说较低,收入较为稳定,让脱贫能够持之以恒。除了研发新的木耳品种和木耳深加工产品,当地还在尝试拓展木耳新销路,发展电商直播,并将木耳打造为旅游新看点。

  八月,柞水县城迎来了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但是半小时车程外的金米村却颇为凉爽。这里位于秦岭两座山间的河谷地带,一条小溪和一条公路串联起村子里的5个居民小组。

  从通车不久的水阳高速凤凰西出口下来,拐个弯就进入了金米村。刚翻修的道路平坦整洁,道路一侧,“金米村”石刻旁是大片的花海和莲池。另一侧则是一条几公里长的木栈道,沿着溪边向村子深处蜿蜒。

  路上有三三两两的游客,他们对木耳菌包感到好奇,便和村民寒暄,“木耳就是从这样的一个东西上长出来的吗?”村民熟练地跟游客介绍起他们称为“棒子”的菌包,讲解材质、木耳生长的原理等,“第一次来这儿玩吧,好多游客都问过这个。”

  在金米村,菌包和木耳同样受欢迎,不少游客都愿意买几个回去,放在阳台上养。村里正打算设置个销售菌包的商铺。

  木耳地后面就是这位村民的家,屋外摆着晾晒用的二层铁架子。现在,大部分春季木耳已结束了晾晒,细铁丝网正闲置着,只黏着些零星的干瘪木耳。

  在村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四四方方的玻璃大棚,这是金米村木耳展销中心,里面展示着从菌包生产到木耳种植的各环节,便于游客了解柞水木耳。中心内还设置了一个直播间,一进房间,就能看到桌子上摆着直播用的美容灯、手机支架。今年4月,习来陕西考察时,就曾视察过这个直播间,并鼓励直播人员,电商在推销农副产品方面大有可为。

  展销中心的讲解员告诉新京报记者,在习视察后的第二天,新闻报道出来后,柞水木耳一个晚上就卖出了24吨,相当于此前4个月的销量。5月份以后,销量逐渐恢复稳定,维持在每天几百单。

  “电商在推销农副产品方面大有可为,这是对我们这些专业技术人员的肯定。”已经在柞水做了6年农产品电商的陈磊于今年6月开办了柞水县网红直播孵化基地,为有意向成为主播的人提供直播培训。

  8月6日中午11点,在孵化基地,一位穿着白底蓝花旗袍、妆容精致的主播正对着镜头推销着当地的特色月饼。她熟练地引导观众关注直播间、点亮小红心、参与直播抽奖。

  柞水县经贸局提供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柞水县木耳线万元,是去年全年线倍。

  通过直播销售更多的木耳,同时吸引更多游客来到金米村,这是金米村村支书江百川和村民们的愿景。在某旅游网站推荐的当地1日游路线中,金米村慢慢的变成了景点之一,和周边的旅游古镇峡谷古寨排在一起。

  在发展木耳产业前,金米村的青壮年大多会选择外出务工。而老人们则留在家中,靠种些小麦、玉米和青菜度日。

  村民肖青松就是如此。他一家六口人,上一辈只给他留下了几亩薄田。如果风调雨顺,地里的庄稼能在糊口之余,剩下的卖掉补贴家用。近些年,肖青松一直在西安务工,一年算下来能挣上近三万元,但工作“不稳定,这几年工地活少”。妻子何小燕在家照顾两个孩子,空余时间打点零工,收入也不高。

  不过,肖青松还远不算村里最困难的人。村民陈庆海今年40岁,家里有4位老人,3个孩子,全住在陈庆海父亲年轻时盖的土房子里。因为年久失修,一下雨,房顶就稀稀拉拉地漏雨,地面上一脚水、一脚泥,在屋里也要戴着草帽。

  直到2017年,在异地移民搬迁政策的支持下,陈庆海家才搬离土房子,住进距离金米村1公里远的贫困户安置小区的楼房内。

  在金米村村支书江百川看来,地理环境是村里贫困的根本原因。柞水县的地形“九山半水半分田”,山脉连绵,耕地稀少。早年间,村民们还能到山上开垦坡地,随着近年退耕还林政策的逐步落实,山上的地也没有了。

  交通闭塞则是脱贫过程中的另一大难题。在省道拓宽和高速公路通车前,从柞水县到金米村需要翻过几座山,路上颠簸,花上两三个小时也是常事。

  为了脱贫“摘帽”,村干部和村民们尝试了很多种方式。最简单也挣钱最快的方式是外出务工。柞水县内有些矿业企业,金米村内就曾有过一座银矿,不少村民都在矿里打过工。直到2014年银矿开采殆尽,矿坑关闭,村民又纷纷去往离家更远的地方。

  10年前,当上村支书不久的江百川看到了当时的林业发展热,曾带着村民们种下了近500亩核桃树和板栗树。“树苗长得慢,种下去之后短期收益有限,大家不热衷。”

  后来,关注到中药材价格高,江百川又带村里人种了200多亩连翘,结果由于缺少管理经验,连翘被牲口啃了大半,产量不高,药材成熟时又赶上药材价格下降。“村子里还养过鸡、鸭,种过牡丹、魔芋,也办过祭奠用的香烛厂。都是村民们零零散散弄的,现在也还有。”江百川说。

  2016年,金米村现任驻村赖胜涛到村里调研,“小、散、乱”是对当时村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印象。“规模比较大的是牡丹和魔芋,各有100多亩,形不成规模,收益低。”

  2018年,柞水公路段小岭梁隧道建成通车,从金米村到县城的路程快速缩短,现在仅需不到1个小时的时间。交通跟上来以后,靠着外出务工和这些零散小产业,金米村在2017年实现了脱贫出列。

  一位当地的扶贫干部向新京报记者坦言,2017年的脱贫标准不算严格,家庭人均年收入超过3070元,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即吃穿不愁,安全住房、医疗、教育有保障)即可脱贫。但脱贫后,“如果家里有意外发生,确实有返贫风险。”

  江百川说,村里2017年脱贫后,曾有过3户“橙色预警户”,因为家中劳动力生病、离世或其他原因而导致又出现困难。有位村民的丈夫在2018年突然离世,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家中老小一下子陷入困顿,成为橙色预警户。

  今年57岁的陶伦红则曾因为家人生病而全家陷入贫困。以前,他和妻子、儿子都在周边县市务工,家庭年收入超过6万元。然而,2010年前后,陶伦红的妻子查出癌症,他只能辞去工作,带着辗转妻子治疗,空闲时间打点零工。几年间,他耗尽全部积蓄,还欠了债,成为贫困户。妻子去世后,他一个人回到村里的老房子居住。

  考虑到这一些状况,柞水县认为,需要发展一种产业,让村民能够在家门口就业,并且风险相比来说较低,收入较为稳定,让脱贫能够持之以恒。经过一番比较,柞水县在2017年选择了木耳产业。

  “当时犹豫过是种香菇还是种木耳。”柞水县扶贫局世行办主任丁敏斌说,他们专门去了吉林、山东、贵州调研了多种食用菌的市场需求、销路和种植技术,终究是定了木耳。

  丁敏斌说,柞水县的气候温暖湿润,适合木耳、香菇等食用菌类生长。“柞水县盛产柞木,柞木正适合种木耳,县里一直有种木耳的传统。”几年前,柞水县木耳已经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和国家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另外,相比香菇的深加工产品品种类型少、产业链短,木耳在科研和深加工产品上更成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柞水山区农民每家每户都会砍上一些柞木或椴木,在自家后院或林地里种上一两架木耳,自家采来吃。但是,以前因为菌包技术不成熟,始终没形成大规模产业。

  认定了方向,柞水县开始全力推进木耳产业的发展。2018年以来,柞水县政府推出《柞水县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总体设计》《木耳产业奖励扶持办法》等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原柞水县中药产业发展办公室直接更名为柞水县木耳产业发展中心。

  2018年下半年,肖青松在西安务工时,接到了村干部的电话,动员他回乡种木耳。“大棚和木耳菌包村里借、技术员随时指导、村里合作社保底收购,收成好有分红,收成不好有保险赔付。你们出劳动力就行,其他都不需要过多的担心。”

  考虑到老家年迈的父母需要人照顾,肖青松在2019年春节过后,承包了村里由扶贫企业援建的2座木耳大棚。3个月后,木耳成熟,肖青松顺利入账3万元。

  在种植季,肖青松夫妻俩每天早上天一亮就钻进木耳大棚,拔拔草,把歪掉的菌包扶正,检查浇水情况。肖青松是村民组长,白天有村民找他,去大棚里准没错。那里的空气温暖而潮湿,弥漫着一种菌类发酵时特有的味道,“有点像红糖的味道,不算好闻,也不算难闻。”

  菌包摆放到位后的两周,收获就开始了。每一朵木耳都要人工采摘,三根手指捏住木耳根部,轻轻一揪,既不能把木耳根一同带下来,也不能破坏木耳的形状。好在曾经做过多年泥瓦工的肖青松既不缺力气,也不乏细心。在采集季,肖青松一天要摘上百个菌包。

  让肖青松付出了汗水的大棚给了他期待的收获。今年上半年,他又收获了2000多斤木耳,村里合作社按照30元/斤的价格保底收购,除去雇工钱,这一季的木耳预计将给他带来近3万元的净收入。

  现在,种植木耳的钱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发到肖青松的手里,但他已经计划好了用途。他的大女儿马上就要上高二了,这笔钱要存起来给孩子上学用。另外,他也想攒钱买一辆小轿车。

  尽管肖青松提前参加了木耳种植培训,可第一次种还是出了问题。“柞水木耳原本应该是深棕色的,但当时我的木耳都发红,而且烂根。”技术指导员告诉他,是因为湿度过大,要加强通风,控制浇水量。

  今年4月,陈庆海也有很多天睡不好觉。他地里的上万个菌包都不出芽。“找了村里的技术员,解决不了,后来又找了镇里和县里的技术员,最后是东北技术员来看的。”东北的技术员认为,是由于温度偏低造成木耳生长缓慢,建议陈庆海把浇水时间从每天早上8点调整到早上10点,等温度上来了再浇水。又过了几天,看到菌包里长出的小芽,陈庆海的心终于放下了。

  除了技术上的尝试,还有市场上的探索。目前,金米村村民种出的木耳全部由村里合作社统一收购,并由村里或县里统一对接大客户购买。

  江百川表示,和村民单干相比,合作社统一购销更具规模优势。一方面,合作社在菌包购买、木耳销售方面议价能力更强,能保证村民收入的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另一方面,由合作社的技术员统一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有助于提升木耳品质和产量,进一步增加销售收入。

  金米村的村民们也在想办法拓宽销路。陈庆海、肖青松还有几个村民小组的组长,一起开了家金米村木耳专卖店,他们将木耳进行二度分拣包装,卖给到村里参观游览的游客。肖青松说,几个月前,有个从西安过来的旅行团,一下买了1万多元的木耳。

  为了吸引更加多的贫困户和脱贫户加入到木耳种植中来,金米村在2019年推出了“借袋还耳”、“借棚还耳”的模式,即菌包和大棚全部由村里免费借给贫困户,到收成时,贫困户则要把收获到的木耳交还给村合作社。

  数据显示,目前,柞水县809户贫困群众通过“借袋还耳”栽植木耳929万袋,户均实现增收2000元;230户群众通过“借棚还耳”承包木耳大棚,户均增收5000元。

  江百川表示,现在,金米村已经有近一半的村民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木耳产业中来,其中直接参与种植的就有130余户,有更多的农户要求加入进来,村里也将建设更多的木耳大棚。

  下一步,县里将逐步提升木耳品质,一座木耳数据中心就坐落在金米村,用于收集木耳的生产和市场数据。

  “一包木耳,从种植、采摘、晾晒、分拣、包装到出厂的所有的环节都能够最终靠一个二维码查到。”柞水县科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同时也是县科技局的工作人员王维智向新京报记者展示着他们刚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的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能够正常的看到,这包木耳是在柞水县西川村种植的,6月15日采摘,7月3日完成包装、仓储,7月29日完成检测。“质量溯源是为提升木耳品位,增加脱贫户和村民们的收入。”王维智说。

  8月末的一天,肖青松照例天一亮就起床了,他打开手机看看当日的天气信息,然后径直走到木耳地,一个菌包一个菌包检视木耳生长情况。查验完毕,肖青松略感欣慰,这个秋天,应该又是个丰收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