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体育直播
乐鱼体育直播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乐鱼体育直播

景迈山靠什么走向世界——来自云南省普洱市的调查

日期: 2024-07-19 08:51:58 来源:乐鱼体育直播

  作为全世界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云南景迈山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吸引着八方游客。在悠长岁月中,景迈山世居民族与茶相伴,以茶为生,创造出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独特文化景观。近年来,当地在保护好古茶林文化景观的同时发展茶产业、文旅产业,促进文旅融合、茶旅融合。这座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宝藏秘境靠什么走向世界?申遗成功后有了哪些新变化?未来发展之路怎么走?

  透过一片叶,望见一座山。在我国的西南角,云南的峻岭崇山间,景迈山已静立千年。茶因山而生,山因茶而兴,绿水青山与万亩古茶林交相辉映。

  刚刚过去的春茶季,景迈山比往年更热闹了。去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这是景迈山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茶季,游人更多了,当地各族群众更自信了,未来发展之路更清晰了。

  当氤氲着茶香的景迈山向世界张开双臂,积淀上千年的厚重茶文化魅力初绽。景迈山靠什么走向世界?持久的魅力来自何处?申遗后“沉淀”了半年多的景迈山有什么新变化?未来怎么样发展?记者近日走进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景迈山,进茶林,访古寨,串农户,再探景迈山的魅力。

  “远看像森林,近看是茶林”,到过景迈山后,很多人对茶林和茶园的既有印象就被颠覆了。走进景迈山大平掌古茶林,初见是树林,细看是茶林。景迈山保留延续了“林下茶”的传统种植方式,与江南等地的茶园不同,这里不见整齐低平的茶树。

  沿步道慢行,左右两侧,自上而下,高大粗壮者如樟树、榕树,中间是古茶树和灌木,再往下是草本植物,乔木、灌木、草本的立体群落结构和ECO,层次鲜明。在这样的茶林中,挂着铃铛的黄牛悠闲吃草,茶农采摘茶叶,游人欣赏着在别处见不到的风景……

  “布朗族先民在迁徙途中发现野生茶树,于是在景迈山定居。他们在森林中建寨,在寨子周围栽培茶树,并探索出利用森林ECO,在高大乔木下种茶树的‘林下茶’种植技术,后与傣族等世居民族一起,延续千年的保护与发展,形成了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古茶林文化景观。”澜沧县博物馆副研究员熊登奎说。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区包括5片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古茶林,分布其中的9个传统村落,以及古茶林间的3片分隔防护林。“这是景迈山世居民族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并与自然长期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是可持续发展的典范。这里平均海拔高度在1400米左右,山高林茂,地形、气候和土壤条件很适合普洱茶生长。”熊登奎说。

  “保存完好的景迈山古茶林,反映出世居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生态智慧。”北大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与遗产研究所所长秦芳认为,景迈山古茶林拥有独特的“森林—古茶林—村落”空间结构,与天然林相似的茶林ECO、特殊的茶祖信仰以及世居民族文化,创造了宜居的山地人居环境,促进了古茶林的千年传承和茶山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景迈山独具“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的景观格局。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副局长周天红介绍,景迈山世居民族用智慧创造了茶在森林中、村在茶林中、耕地和其他生产活动在茶林外的山地人居环境,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的合理分配和可持续利用,是山地森林农业文化景观的杰出代表。

  景迈山的魅力离不开各具特色的9个古村寨。站在糯岗古寨的高处远眺,在森林和茶林包围中的整个村庄尽收眼底,干栏式木结构建筑房屋紧凑地围绕寨心展开,傣族文化和原始古村落原貌较好地保存着;而翁基古寨则传承了布朗族原生态文化,寨心、古树、干栏式传统房屋保存完好。布朗族村寨屋顶上有一芽两叶的图腾,家家门前晾晒或摆放着茶叶……茶是景迈山的主角,走在景迈山的村寨,茶元素处处可见,当地群众的生活围绕着茶展开。

  去年申遗成功后,走向世界的景迈山有了更高的知名度,其独特魅力吸引着更多人关注。“知道景迈山的人慢慢地多,到景迈山来的朋友也慢慢的变多。我们也欢迎更多人来景迈山,融入我们的生活,体验这里的生态和文化。”芒景村翁基古寨村民叁文说。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祝彦春已是第九次到景迈山了,“第一次到景迈山时,光是在茶园里走走看看就很激动,就像曾经梦见过的地方似的。这里独特的民风民俗、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深深吸引着我”。

  今年年初,家住北京的陈鹏宇、白雯雯通过媒体报道知道了景迈山,查阅了很多资料,对这里产生了浓厚兴趣。今年“五一”假期前,夫妇俩决定到景迈山休假,“别的地方不去,就在景迈山待5天”。

  “景迈山没有让我们失望。这里淳朴的民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古寨里,家家有茶室,坐下来喝茶聊天十分解压,让人心情舒畅。景迈山就是现实版的世外桃源。”白雯雯说。

  文化景观是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景迈山独具魅力并非“自然天成”,而是得益于世世代代的传承和久久为功的保护。守护好古茶园,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已成为景迈山人的共识。

  在景迈山的古茶林深处,有一棵很有名的“蜂神树”。巨大的榕树树冠上,六七十个蜂巢星罗棋布,隔着数十米的距离依然可以听见蜂群争鸣,蔚为壮观。当地人介绍,生长于其上的大蜜蜂对周围的生态环境要求十分严苛,因此“蜂神树”也被视为景迈山生态环境优良的典型例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象征。

  “我要是给你们留下牛马,怕遇到灾难死掉,要是给你们留下金银财宝,也怕你们吃光用完,所以只给你们留下茶树,让子孙后代取用不尽……”居住在景迈山中的人们世代牢记并传承着“茶祖遗训”,守护着古茶林和整个家园,最终让景迈山走向世界,成为世界的景迈山。

  “我们订立了一系列村规民约,比如,不使用化肥农药,不过度修剪。伴随申遗过程的推进,村民们从中受益,更加自觉地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理念保护周围的森林、茶树和古建筑。”景迈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岩赛乱说。

  在景迈山下的遗产综合展示中心,各族村民捐赠的生活用品、民族服饰、农具乐器等,作为展品的一部分向观众展现着当地特色,这是他们参与保护景迈山、推介景迈山的见证。芒景村委会翁基村民小组副组长张光明告诉记者,现在村民自觉参与保护的意识明显增强,比如茶叶只采春秋两季、不采夏季,让茶树得到更好的休养生息。

  从相对原生态到按照世界遗产理念加以保护和延续发展,当地政府、群众和专家共同参与其中,精心守护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

  山东大学教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姜波多次到访景迈山,见证了景迈山申遗走向世界的过程,目睹了景迈山的变与不变,“10多年来,旅游业发展和茶叶生产给当地群众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要继续提升他们对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这不仅是景迈山的遗产,也是全世界的遗产”。

  据介绍,为将古茶林等的保护落到实处,当地不断完善相关法规,修订出台《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普洱市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条例》《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保护条例实施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确保古茶林科学管养、传统村落风貌管控、茶叶市场管理等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景迈山是有机演进的文化景观,兼具历史、文化、生态、经济等多维度价值,通过景迈山可以认识中国的茶文化和茶文化景观遗产。”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邹怡情认为,通过多年摸索,景迈山建立了政府主导、专家指导和社区参与的多元遗产保护管理机制。景迈山的保护传承切实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对探讨生态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在翁基等古村寨行走,不时可见农户房前的消防水缸。景迈山遗产区9个传统村落的建筑为干栏式木结构传统民居,消防安全至关重要。为守护好这些宝贵的传统民居和群众安全,普洱消防在景迈山编织了集人防、物防、技防于一体的消防安全“守护网”。

  “世世代代生活在景迈山的人们,都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着家园。我们也要全力参与其中,保护好这份世界遗产。”澜沧县消防救援大队大队长王杰思介绍,近年来,消防救援机构抽调精干力量下沉到景迈山,并招录村民作为专职消防队员,共同组成消防服务队,驻守在当地的微型消防站和消防救援所,全天候守护景迈山的消防安全。

  守护好绿水青山,才能迎来金山银山。在景迈山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和保护管理机构不断提升和完善遗产地的基础设施、交通网络、通信网络,并通过注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打造“景迈山”“普洱景迈山茶”等品牌,景迈山古树茶价格得到大幅提升。

  “山上做减法、山下做加法”,是景迈山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具体思路。

  “我们积极构建山上原生态保护、山下开发利用的空间发展布局。”澜沧县委副书记、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局长张丕生介绍,“山上”以重要的遗产地保护和文化体验场所为主,“山下”作为遗产价值综合展示、茶产业融合发展、旅游综合服务配套的区域,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山上山下互补演进、联动发展。同时,保护好遗产地生态系统和民族文化,在合理环境容量下发展体验式文化旅游和观光生态农业。

  在山上保护、山下发展、茶旅融合的发展思路引导下,当地建立了“投融建管营”主体平台,创新迭代景迈茶生态产业。利用景迈山申遗的辐射效应,引进知名文旅企业到景迈山周边投资兴业,促进文旅融合、茶旅融合。

  景迈山要想实现更好的发展,需要年轻人,需要“新玩法”。这些年,回到景迈山的年轻人多了起来,让古老的景迈山更加年轻有活力。

  “00后”仙金的家在景迈村糯岗古寨,她是当地最早尝试通过网络直播带货并推介景迈山的年轻人,“景迈山申遗成功以来,我们迎来了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以前只有在节假日才会有一些游客,现在景迈山每一天都是旺季,古寨里随处可见拍照打卡和在村民家里喝茶买茶的游客”。

  “我想通过直播的形式讲好景迈山的茶故事和茶文化。如今,越来越多年轻茶农加入直播带货行列,通过镜头向世界推介景迈山。”仙金告诉记者,她还计划开客栈,目前已在装修中,“希望把更多人留在景迈山,体验这里的千年茶文化”。

  观云海、看日落、品美食,位于芒景村翁哇组的布朗玉呢客栈因独特的视野和安静的环境,受到很多游客的追捧。老板玉呢曾经外出工作,返乡后经营起了这家客栈。景迈山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为了让客人吃好、住好、玩好,有更好的原生态体验,她们开发了“达拉宴”创意餐,让游客深度体验当地的日常生活。

  “如今,随着景迈山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各地游客慕名而来,感受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客栈和茶叶生意也慢慢变得好。”玉呢说。

  从小耳濡目染茶文化的布朗族姑娘叶香大学毕业后也回到了景迈山,在自己家的布朗公主茶厂工作,传承传统制茶工艺,积极传播景迈山茶文化,持续提升茶叶品质,把景迈山的茶卖到世界各地。“要像保护自身的眼睛一样保护森林、保护茶林。”叶香说。

  延伸拓展茶产业链、创新发展文创产业、积极发展生态研学旅游……景迈山的发展有更多可能。张丕生表示,景迈山将依托得天独厚的茶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等资源,全力发展生态旅游、研学旅游、科考旅游,推动遗产保护与茶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景迈生态文化旅游模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岩赛乱希望更多年轻人回到景迈山,搞直播、做电商,向全世界推介景迈山的好茶、好景、好文化;

  “我还会再来景迈山,也希望更多人能来深度体验这里的风土人情。”来自苏州的丁小萍已经来过景迈山5次,并不断把景迈山推荐给身边的亲戚朋友;

  景迈山已经敞开怀抱,景迈山正在走向世界。 (经济日报记者 管培利 胡达闻)